摘要】现在的作文教学存在一种误区:诸如思想标准、艺术标准之类的错误观点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忽视了人性的作用:使学生心灵受困,人性离位,情感失真。应该打开学生心灵的枷锁,让他们沐浴人性的光辉,感悟做人的真谛。要让学生用人性的观点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拔高,不压制,学生的作文才会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
【关键词】作文教学 人性教育 优秀文章 健康成才
儿时去看露天电影,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哪一个人物长得标致,或者说漂亮,哪一个人物长得丑陋,或者说难看,因为那个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一切都那么单纯,那么合乎心灵的要求,就是有那么一种顺理成章的味道,以致不这样就不足以表情达意,不然可以称之为反动:因为心灵深处那种“好”、“坏”的界限分明,好的一定是美的,值得彰扬的,坏的一定是丑的,值得憎恶的。于是乎感到看电影是一种享受,可以毫不费力地看懂,欣赏人物的相貌、语言、动作、神态、乃至表情,甚至于人们不注意的一个眼神……那种对英雄的崇拜已深入人心,无需作过多的暗示,赞英雄,学英雄——从言语落实到行动,从我做起,时时处处都有一股英雄豪气。
可是后来的电影就看不懂了,因为它不走以往的“老路”,好人可以长得很丑陋,坏人也许比任何一个好人都长得好看,以致三十多年以后,虽然已记不清电影的片名,但那部间谍片的主人公却常常浮现在我脑海,令我回味,令我思索:“好人、坏人”怎么能和相貌挂钩?于是想到一个词语“以貌取人”,也可见早已有这样的事,算是流毒已深。
今天我们的学生还在犯同样的错误,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作文中就是好人一切都有好,坏人一切都坏,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表现在作文中随意拔高形象的具体内涵,让人觉得不真实,虚假,如“春游”并不是个个学生都觉得好,就有学生认为春游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当然还浪费了一点金钱,因为他这次春游很失败,本来想在这天中做完一些练习题,却因春游而未能完成,心中恨死了这个安排春游的老师,更加上平时没有煮饭的经验,饭煮成半生不熟的,又怕别人说自己好吃懒做,自尊心极大受损,这次春游使他浑身上下大汗淋漓,满面尘灰烟火色,有何快乐可言?却在文末硬加上一句“我多想再来一次春游啊!”的感叹,让人啼笑皆非。原因是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人们总以一定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作文:思想要好,技术至上、实用为主取代了心灵的感受。我们痛心地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已不敢恭维:千人一调,套话连篇;缺少生机,文气低落……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心灵受困,思维僵滞
本来,中学时代是极富诗情画意的:追忆儿时伙伴们捉迷藏,在溪流边打水仗,爬上老树掏鸟窝,或者是发现了伤痛,感觉到了死亡的威胁,体验了快乐的激情,或者是设想自己幽雅的风度,幻想着未来美好的生活,梦想和自己心仪的人一起在月下散步……总之,中学时代是人生画面上最重要的几笔,简言之,可以说就是发现了人生。但是现在,校园几乎与世隔绝,彰显出神圣、庄严与崇高,学生们在这种特殊的氛围中绷紧着脸皮,连走路都有带着一股风,日复一日的题海战术,已让他们无暇他顾。写作便变成了一份苦差使——有限的几份报纸,几册文选,甚至《故事会》也成了他们写作的源泉,东拉西扯,拼拼凑凑,竭尽全力制造出种种无病呻吟——写作成了一种机械的造山运动。正如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二、依从逻辑,人性离位
有些作文题目如:“诚信”,“心灵的选择”,就逃不出“高尚与否”的道德自审底线,潜在隐藏着十分强大的制约逻辑,学生只能在限制中求得相对的自由。而“文以载道”在此却让学生不敢想象按自己真实的想法来写会是怎样的一种惨状:分数肯定不会高,更为可怕的是会引爆“原子弹”,使老师认为思想坏;同学看不起,这是最糟糕的,它将使人陷入万人唾弃的境地,针对这种情况,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于是,原本应该真情洋溢的作文在学生心中变成了投机取巧的玩物,特别是高考作文尤其明显:“看齐”,“靠拢”成了师生们共同的口令。不得不强调作文训练统一的标准,时间一长,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它忽略了学生个体表达的自我特性和彼此差异,于是在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