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教学 教学科研

浅析中职财会专业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及对策

摘要:《会计电算化》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达到会操作,熟练操作,能独立操作和维护的目的,增强学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因此,《会计电算化》教学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及目前教学的不足进行改革,以适应新时代发展。

关键字:中职   会计电算化   教学现状   对策

 

当人类走过了以耕地和畜牧为基础的农业时代,经历了以发电机和燃料为基础的工业时代以后,1946年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问世,加快了现代文明的步伐,把人类社会带进了一个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基础的、崭新的信息时代。现代会计从理论到实务的各个方面都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会计电算化迅猛发展。中职学校担负着培养会计行业初级人才的重任,就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会计电算化》因此成为中职会计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根据财政部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和《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会计教育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初级会计实务人才。第一,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将所学的会计知识和熟练的会计账务处理技能,运用于将来的实际工作中去。第二,使少部分学生达到或接近中级水平,能够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为会计软件的开发提供业务支持,即能在变化的新情况中创造性的解决会计新问题的智能。第三,通过对常用的大型财务软件的熟练应用(如用友财务及企管软件等),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各行各业各种管理软件的操作应用,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拓宽知识面,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但目前大部分中职财会专业的学生会计电算化的掌握还没有达到要求,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一、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

目前中职学校财会专业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普遍的、共性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教师能力制约电算化发展

会计电算化不是简单的计算机加会计学,而是一门融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为一体的边缘学科。然而,会计与计算机毕竟是两个跨度很大的学科。很多学校长期以来采用的是“两张皮”的教学模式,即分别由会计专业教师和计算机专业教师承担会计专业课教学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由于教计算机课程的教师不懂或很少懂会计专业知识,而教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师又不懂或很少懂计算机知识,这样就使计算机课程的内容与会计系列课程的内容脱节,极大地阻碍了会计电算化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培养和引进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教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课程设置目的不明确,教学内容不统一

目前,对于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什么,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什么,应安排哪些教学内容等一系列问题始终没有很好地解决。每个学校和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存在着较大的分歧。然而,任何一门课程在安排教学内容之前,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明确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目的不一致必然造成教学内容不统一。就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的目的而言,现在普遍存在着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操作技能是最重要的。因为现在软件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很多通过各财政部门评审的商品化会计软件,企业可以直接购置。并且,这些软件的基本功能和安全性都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所以,剩下的主要问题就是操作使用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将教学重点放在编制程序上,要培养学生能够根据行业具体情况编制软件的能力。以上两种观点都存在片面之处:就第一种观点来说,商品化会计软件一般都配备了详细的操作说明和使用手册,软件公司也会对其用户提供操作人员培训和咨询服务。所以,虽然操作技能是重要和实用的,但掌握操作却是一项相对简单的事情,将教学目标仅定位于此,似乎是过低了。第二种观点表面上是“更上一层楼”,但其可行性较差。因为仅仅通过一两门课程的学习,就要会计专业的学生掌握编程的技术和经验显然是不现实的。我认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软件开发的过程和思路、熟练应用一种商品化软件(如用友财务软件)以及软件维护的技能。目前市场上虽然涌现出众多会计软件,但是,商品化软件不是针对使用企业自身的特点设置,需进行二次开发。这些问题要妥善解决,需要软件开发人员与会计人员的沟通和交流。但现状却是软件开发人员往往不懂会计,会计人员又难以理解软件开发人员的思路,彼此没有共同语言。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设置,就是要让会计专业的学生多了解一些软件开发的知识,了解软件开发人员的思路、需求。这样,就可以为软件开发人员提供更有用的、更有针对性的配合。同时,系统维护是软件整个生命周期中最重要、最费时的工作。相对来说,编制程序则只占整个系统开发工作量的很少一部分。事实上,大学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都极少从事具体编程工作,更何况职高学生。因此,让学生达到熟练掌握主流通用会计软件的使用、维护尤为重要。

(三) 教学环境较差,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

会计电算化是将计算机应用到会计中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足够课时的上机实验环节,是不可能学好这门课程的。但有较多的学校没有专门为财会专业配备机房,限制了财务软件的应用。就我校来说,虽然有三百多台计算机,但没有专门为财会专业装备的机房,而是同其他专业共用机房。由于大部分学生素质较低,人为搞破坏,经常删去有用的程序,使计算机无法正常运行,只好安上还原系统,这样给财会专业有连续性的电算化教学带来了困难。

(四) 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

前些年,由于高考的门槛还比较高,读中专和当兵一样成为很多人走向工作岗位的捷径,那时职高还能收到品学兼优的学生。而随着高校大面积的扩大招生、部队转业政策的调整和社会劳动力需求对学历要求的盲目提高,使得很多地方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大滑坡,招生工作变得异常艰难。为了招到学生,老师们走乡串户,辛勤奔波,苦口婆心,饥不择食,来者不拒,使招收到的学生中有很多是双差生(品性和学习),他们在初中就已经被老师放弃。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特别是讲理论,纯粹是对牛弹琴。但好在他们也有感兴趣的地方,如:喜欢动手,喜欢新事物,喜欢计算机。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对策

由上可见:要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为社会输送有用的人。就我多年从事电算化教学来看,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技能

不少学校的财会电算化教师电脑知识与会计知识相脱节,教会计知识的教师不懂或很少懂计算机知识。要教好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课,所有会计专业的教学人员都应该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并运用计算机手段进行会计教学。计算机操作技能不应该成为计算机老师的专利,而应该作为会计专业教师必备的岗位技能。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主动地再学习,力求知识更新。一方面学校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教师到高等院校进修,另一方面老师应利用各种方式通过各种渠道自学,以更新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成为IT时代的会计老师。同时,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身一定要有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指导学生实践。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性极强。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系统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扎实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管理技能。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熟练掌握常用电算化软件系统各个模块的操作,并能够解答使用中出现的问题;第二、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系统安装、调试和维护;第三、具有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技能。

(二) 建立独立的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实践基地

大部分经